鹤壁七夕风俗知多少

分类:鹤壁民间习俗   阅读:

做荷包、送泥塑、蒸“小兔”、剪纸……

鹤壁七夕风俗知多少

□鹤报融媒体记者 岳珂

  8月25日是七月初七,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七夕。相传这一天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,因此又被称为中国情人节。每到这一天,恋爱中的人少不了要准备礼物送给自己的另一半。但你知道鹤壁本地的七夕习俗吗?8月24日,记者专门采访了我市民俗文化研究者马庆海。

  我市多地有关于七夕的庙宇

  七夕节又被称为乞巧节,在鹤壁民间还有另外一个名字,叫七巧节。

  “按照考证,七夕原本应该叫乞巧节。”马庆海说,而且最初这个节日和爱情无关,最初乞巧节是属于女性的节日。这一天,古代的女性会向上天祈祷,希望自己能够顺利学好女红,暗含“乞讨心灵手巧”的意思,所以这天叫乞巧节。随着历史的发展,乞巧节逐渐和牛郎织女的故事融合到了一起,演变成了现在的七夕节。又因为在传说中,织女是七仙女中的一个,所以在鹤壁民间,七夕节又被称为七巧节。

  马庆海说,作为民间少有的一个与爱情有关的节日,七夕节很早就在民间流传开来。

  “我市多地建有与七夕有关的庙宇。”马庆海说,山城区寺湾社区至今还有一个供奉七仙女的庙,也就是说,这个庙宇至今还保留着与七夕有关的祭拜习俗。

  除了七仙女庙,淇滨区崔庄社区有一座崔莺莺庙,“就是《西厢记》中的崔莺莺,同样是爱情故事,崔莺莺庙在七夕的时候也有相应的活动。”马庆海说。

  除了这些直接与七夕有关的庙宇,马庆海认为,不少村落曾经有过的娘娘庙也和七夕有关。“过去,很多娘娘庙里供奉的就是七仙女,纪念牛郎织女的。但在发展过程中,供奉在庙宇内的观音、王母等女性形象逐渐和仙女融合,演变成了娘娘庙。与之类似的还有仙姑庙、仙女庙,其中很多庙里最初供奉的也是七仙女。”

  鹤壁各地七夕习俗不同

  七夕当天,鹤壁从南至北都有民间活动。在马庆海看来,这些七夕活动带有浓浓的地域特色。

  “比方说鹤山区姬家山乡施家沟村,这儿的习俗就是七夕当天蒸‘小兔’。”马庆海说,蒸‘小兔’并不是真的蒸兔子,而是用筛过的头等白面做成小白兔的造型,用绿豆或者红小豆做兔眼,蒸好之后非常好看。蒸出来的小白兔馒头,在七夕当天会由姑娘拿给心爱的小伙子,小伙子也会相应回赠一些礼物。“过去山区经济不发达,白面是十分珍贵的东西,拿来做成礼物,足以展现诚意。”马庆海说。

  往北至鹤壁集镇后蜀村、九矿社区附近,习俗就稍微有些不同,这一片谈恋爱的姑娘会用针线包做一些小白兔、小猪、小牛等动物造型的荷包。到七夕当天,姑娘会把荷包送给小伙子。相会的时候,小伙子也会带上瓜子糖果等小食品,和姑娘到河边或者山脚下谈情说爱。

  相比鹤山区,浚县民间的七夕活动地域特点就更突出了。“浚县县城和周边乡镇,七夕当天姑娘大多会买上一两个泥塑或面塑送给小伙子。”马庆海说,这一习俗可能和浚县当地民间保留的面塑、泥塑传统技艺有很大关系。

  淇县的七夕风俗也略有不同。“北阳镇附近的村子七夕前后会有剪纸的习惯。”马庆海表示,剪纸以小动物造型居多,其中又以兔子造型为主,可能和玉兔有一定的关系。此外,过去淇县的姑娘七夕还有彩绣的习俗,“姑娘很早就会买上好的绸布回家,用彩线在绸布上绣出动物造型,最后做成小荷包送给男方,男方也会回赠礼物”。  
 

责任编辑:刘彭军 校对:程睿 巡查:陈鸿






    版权声明: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,仅作为参考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!


    上一篇:鹤壁民俗画卷

    下一篇:河南鹤壁:豫北民俗文化第一村


      相关推荐

    风雅鹤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