药王孙思邈济世传说故事

分类:鹤壁民间传说故事   阅读:

  孙思邈悬壶济世,解救天下苍生,获得百姓的爱戴,很多传奇故事被口口相传至今,经久不衰。

  孙思邈在五岩山隐居好多年,好多地名都因药王而起,比如附近有一个村叫孙圣沟,就是纪念孙思邈而起的地名。

  孙思邈坚持终生的对于中草药的研究,除了上山采药,还坚持种植药材。为了采药,他攀悬崖、穿峡谷,跑遍了家乡的山岭沟壑。他还在家乡开辟了药材园,种植药材,从下种、施肥、收采到炮制、贮藏等,不仅精心操作,而且有详细的记录。他把药材分为玉、石、草、木、人、兽、虫、鱼、果、菜、米、谷等几大类,记载了八百余种药名。他按药物功用,将药物分为65类,以“总摄众病”,“临事处方,可得依之取决”。很有实用价值。直到千年之后的现在,孙思邈的这些记载,仍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。

  孙思邈在《备急千金要方》问世30年之后,于唐开耀元年(公元681年),又完成了《千金翼方》巨著计30卷。《千金翼方》是孙思邈取“輗軏相济、羽翼交飞”之意,补充《要方》之不足,并同《要方》一起,“共同成一家之学”的一部专著,是他一生智慧的结晶和成果的总结。全书通篇多以方剂为主,容纳了以汤、散、丸、丹等分类的可治六十余种疾病的方剂二千九百余首,容纳了按玉、石、草、木、兽等分类的药名872种,其价值极其珍贵。据传《千金翼方》的最后几卷,是由他口述,由他的孙子孙溥代笔而最后完稿的。

  輗軏[ní yuè]:是指车辕与车衡相接的地方。这一句的意思是,车的平衡运行,鸟的上下翻飞。

  孙思邈在终南山曾集中研究道林养性,导引调气。他主张养性要动静结合,按摩导引是动,调气补泻是静。练静功时,他常在空气清新的早晨,在山间清泉旁边的巨石上,曲腿打坐,“口吐浊气,鼻引清气,闭目存思,至腹中有声汨汨然”。通过调气、养气排除一切杂念,完成一套动作,达到强健祛病的目的。他还对练气的时间作了具体规定。他要求人们善于掌握和运用几种简单的调气方法,以简驭繁,治疗许多不同的疾病。

  孙思邈从小体弱多病。他先后两次患热病,一次患冷痢。每当他面黄肌瘦,饱尝病痛之苦的时候,母亲总是日夜守护在他的身边,给他熬药喂药。父亲也背着他翻沟过岭去找郎中。次数多了,支付不起医药费用,就只好变卖家产。孙思邈看到,由于自己的病,给父母造成这么大的困难,心里难过。他从自己幼年的痛苦经历认识到疾病对人的危害,体会到医生能够解除病人的痛苦。于是从很早就萌发了学医的愿望。

  孙思邈天资聪明,“七岁就学,日诵千余言”。他在离家较远的私塾土窑洞里上学,不仅在课堂上用心学习,还经常在家乡的鱼儿岭一棵槐树下读书。通过刻苦用功,使他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。

  少年时的孙思邈踌躇满志,意气风发。他排除封建等级观念,敢于冲破当时盛行的儒士书生通过读书而进身于仕途的世俗,敢于批评鄙视行医救人的极不合理的社会偏见。他不随波逐流,不屑混迹官场,沽名钓誉,而从解除人民痛苦的角度出发,以“大慈恻隐之心,普救含灵之苦”为念,胸怀济世之志,准备把毕生精力贡献于医学事业,他的思想境界和眼光就远远地高于当时的世俗之辈。

  孙思邈把贫苦农民和病患者的疾苦看成自己的疾苦,一心一意地为他们服务。他主张:若有疾厄者来求救时,医生不能先顾虑自己的得失而瞻前顾后,宁肯自己跋山涉水、饥渴疲劳也要去救待医的病人。

  孙思邈老家孙家原村南边有一条涧沟,水流湍急。为给沟对岸的百姓治病,他不顾激流险阻,不顾深秋河水的冰冷,时常淌水过河。有一个“火烧涧沟水”的故事,就是指这方面的事迹。说的是天神为了让孙思邈给对岸的病人治病,在他过河时,用火把水烧干,待他过去了再复原。孙思邈长期为劳动人民“济疾解危,一心赴救”多少年如一日,贏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。

  相传,孙思邈最初是骑毛驴出门行医的。有一天,他把毛驴拴在树上,同徒弟进山采药去了。这时有一只猛虎从树林中蹿出,吃掉了毛驴。当孙思邈和徒弟闻声赶来时,老虎已跑得无影无踪,只剩下遍地血迹和驴的骨骸了。孙思邈对此非常生气。说也奇怪,吃驴的老虎又回来了,口角还流着血,低垂着头,眼中流露出哀求的神色,求孙思邈为他治疗被驴骨刺扎伤的喉咙。徒弟对老虎说:“你若愿为我师父当坐骑,就点三下头。”于是老虎就点了三下头。孙思邈叫徒弟将医铃放入虎口,把虎嘴撑开,手伸进去把那根骨刺拔了出来。孙思邈治好了老虎的病,老虎驯服地让孙思邈骑在它的背上。从此,孙思邈骑着老虎又开始行医和采药去了。

  相传一河中龙王奉玉皇大帝之旨,为普救百姓而行云降雨,不料龙君王却因喉中生恶疮,降成恶风暴雨。这时孙思邈正在出诊,遇雨难以行路,自语道:“这是病龙降雨。”龙君王在空中听了此话,感到非常神奇,于是变为一个白发老汉,前去向孙思邈求医。孙思邈就在路旁一块大石头上给他诊脉。诊脉后问道:“你非人类,像是龙脉,需显出真形方能给你治疗。”白头老汉顿时现出原形。孙思邈镇静自若,面无惧色。他左手掰开龙口,右手紧握银针,瞅准恶疮,一针扎下去,霎时脓血流淌,针到病除。过了一天后,龙君果然病愈身爽,又为黎民行云降雨去了。

  贞观初年,唐太宗李世民在一次抵御外寇入侵的征战中,被敌军困于一座山头上。他在山上的水潭饮水时,由于体困头晕,把他头上戴的龙纹玉饰映在水中的倒影误看成是一条小蛇,总疑心自己饮水时吞下了这条小蛇。待班师回朝后,他越想越觉得恶心,进而呕吐,竟成疾病。宫中太医用药几剂,均不能愈。魏征又请来孙思邈为他诊治。孙思邈见唐太宗面无病容,腹中并无异物。弄清病因后,他苦苦思索:蛇若吞进肚子,症状应更严重,但现在是幻觉疑惑,实为心理疾病。孙思邈先给唐太宗开了安神之药,然后拿来唐太宗出征时戴的帽子,让人打来一盆水,再叫唐太宗观看。唐太宗在盆水中一看龙纹倒影,恍然大悟,消除了他的疑虑,病也就治好了。

  贞观元年(公元627年),唐太宗召见了孙思邈。孙思邈奉诏上殿,气质俨然,神姿焕发,容颜甚少。太宗感到惊异,便走下宝座,发自心底地赞叹道:“故知有道者,诚可尊重,羡门、广成岂虚言哉” 。欲授孙思邈以爵位,请留朝廷效力。但孙思邈“固辞不受”,说:“臣谢恩。只是臣立志博集方药,为民解疾救苦。不敢领此赐封。”太宗又厚赐黄金万两,孙思邈更是婉言谢绝。他这种不慕名利的高尚品德.深为唐太宗敬佩和喜爱,便依他的夙愿,让他在京城住几年后,任其到天下各地,畅通无阻地去采药行医。

  相传唐太宗的长孙皇后,因难产而生命垂危。当朝太医虽竭力医治,却不见效,唐太宗急得坐卧不宁。徐茂公建议请孙思邈来看病,唐太宗便派遣使臣星夜奔赴太白山,诏孙思邈进京。孙思邈被引入后宫。因封建礼仪,不能接近皇后的“凤体”,孙思邈只能一边向宫娥细问其病情,一边要来太医的处方病历认真阅读。之后吩咐取一条红丝线,自己捏着一端,另一端穿过竹帘,系在皇后的手腕上,为皇后“引线诊脉”。原来皇后是胎位不正,于是让宫娥把皇后扶近竹帘,孙思邈选定穴位后,猛扎一针,皇后疼得浑身一颤抖,不一会儿,婴儿呱呱出生了。皇宫内外好不高兴,对孙思邈更加敬佩。

  1400多年过去了,孙思邈游历中国医治病人的故事被演变成了传说,被老百姓口口相传,每个传说后面都有一个妙手回春、医者仁心的情结。

  通过这些药王的传奇故事,我们可以领略到药王济世救人的雄才大略,不单单是给百姓医病,而是传播一种大医精诚的医德。从药王的故事里我们还可以看到,认真科学的研究中医和中药,这种追求精益求精和认真的钻研精神是药王的另一种精神。 这些济世传说,值得后人去学习和领悟。 






    版权声明: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,仅作为参考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!


    上一篇:祖籍陕西的药王孙思逊为何千里迢迢来到河南修行?

    下一篇:五岩山之药王孙思邈传说故事


      相关推荐

    风雅鹤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