鹤壁淇滨区历史沿革

分类:鹤壁风流(鹤壁历史)   阅读:

地名由来

淇滨区,因居于淇水之滨而得名。

建置沿革

春秋、战国,郊区西部置中牟邑。
秦昭襄王五十年(前257年),“宁新中”更名安阳。
秦,置安阳县,属邯郸。
西汉,废安阳县,其地分别划入河内郡汤阴和魏郡内黄县。建安年间(196~220年),安阳为邺都。
晋,复置安阳县,属司州魏郡。前赵,属冀州魏郡。后赵,迁都于邺,仍州魏郡。前燕,迁都于邺,属中州魏郡。前秦、后燕,属冀州魏郡。
北魏天兴四年(201年),置相州于邺域,属相州魏郡。天平元年(534年),东魏迁都于邺,并汤阴、安阳入邺县,属司州魏尹。北周,灭北齐,邺城废毁。大象二年(580年),安阳又称邺,为州、郡治所,并于今安阳西南龙泉(含现鹤壁郊区西部、北部地域)置零泉县,属林虑郡。
隋开皇十年(590年),邺县迁都邺城,复置安阳县。
唐初,于安阳西7.5公里置相县,与安阳、尧城、零泉县并存。武德四年(621年),零泉县并入安阳。天宝元年(742年),相州改称邺郡。至德二年(757年),改为安庆府。乾元元年(757年),复名相州。安史之乱后,于安阳置昭义军,后归魏博藩镇。
五代,仍为安阳县。贞明元年(757年),于安阳城置昭德军,后废,属天雄军。后晋天福三年(938年),又于安阳城置彰德军。
北宋,仍为安阳,并于安阳城置彰德军和相州。
金明昌三年(1192年),升相州彰德军为彰德府。兴定三年(1219年),于水冶置辅岩县,隶林州岩军。
元,于安阳城置彰德路,属中书省。
明,废录事司,仍置彰德府,隶河南布政使司。
清,安阳县隶河南省彰德府。
民国元年(1911年),废县,为彰德府直辖地。民国二年(1913年),废府,复置彰德县。后,改称安阳县,属河南省豫北道。民国十三年(1924年),道废,直属河南省。民国二十一年(1932年),在安阳县城设河南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署。民国二十六年(1937年),于安阳城置伪彰德县治及伪河南省治。民国二十八年(1940年),建立安阳县,属冀南、太行、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太行区漳北办事处。民国二十九年(1941年),改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太行区五专署。民国三十三年(1944年),安阳县西南部与汤阴县西北部地区成立安汤县,属太行七专署。(1945年,改属六专署,1946年,属三专署)。民国三十四年(1945年),安汤县分为安阳县和汤阴县。民国三十五年(1946年),原属太行三专署安阳七区东齐村、王家迪、杜家迪、师家顶、西顶、黄龙庙沟、老王岩、岭南等8个村划归太行三专区汤阴县。民国三十六年(1947年),水冶、鹤壁集解放,西部安阳县迁往水冶,属太行五专区。民国三十七年(1948年)5月,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成立。9月,华北政府成立,辖太行行署。民国三十八年(1949年)5月,安阳全境解放,安阳县属太行五专署。8月,属平原省安阳专区。
1954年,安阳县、邺县合并,仍名安阳县。
1957年3月26日,设置鹤壁市。4月,鹤壁市为省辖市,委托安阳行政公署领导。6月,鹤壁市正式成立,属河南省直接领导。原安阳专员公署鹤壁办事处撒销。
1958年,鹤壁市属新乡专署。
1961年,鹤壁市归安阳专区。
1966年,鹤壁市郊区成立。
2001年,郊区更名淇滨区。






    版权声明: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,仅作为参考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!


    上一篇:鹤壁市山城区历史沿革

    下一篇:鹤壁市淇县历史沿革


      相关推荐

    风雅鹤壁